(资料图片)
生鲜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考验产业链条各个环节。要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推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补齐产后贮藏、集散、运输等环节短板,让乡亲们品尝更多丰收的甜蜜
前段时间,辽宁大连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的露地大樱桃红了。在果园周边,当地设立了300多个快递点,果农“线上接单、线下发货、随熟随采”。“采下来不到10分钟就能把货发走,运时短、鲜度好、价格俏。”果农们纷纷为这项服务叫好。
炎炎夏日,一大批时令水果竞相上市。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及电商直播等新兴营销方式,一颗颗应季的小果子搭载信息、物流快车,“才下枝头,就上餐桌”,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果盘子”,也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应当看到,生鲜农产品顺利从田间走向餐桌,考验着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从生产环节看,目前不少果农种植方面还存在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从销售环节看,不少果农还依赖传统营销方式,缺少现代销售渠道的助力,好果子难以卖出好价钱;从流通环节看,生鲜水果的采摘时间和保鲜期较短,解决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冷链运输问题,尤为关键。
让生鲜农产品卖得更红火,需要全方位聚力、全链条发力。相关部门要当好“店小二”,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的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帮助乡亲们降低产后损失。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一个个设立在田间的“田头小站”作用不小,库存容量不大,却堪比伫立田头的“大冰箱”,能够在荔枝采摘源头保证果品新鲜。
让生鲜农产品卖得更红火,要在生产源头科学规划,避免“一窝蜂”种植雷同品种,坚持“适地适栽”,推动品种改良和熟期结构合理调整。与此同时,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夯实农产品的品质基础。
面对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可能带来的市场过剩,要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做好农旅文章等,拉长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条。这不仅有助于形成产地农产品流通的“蓄水池”和新渠道,促进错季销售,也能延伸产业链条,让乡亲们获得更多增值收益。譬如,一些地方在把冬瓜加工成冬瓜蓉、冻干冬瓜粒、冬瓜露等产品,相关科研人员研究培育膳食纤维更高、管理更加简单的冬瓜品种,让种植和加工实现双赢。还有的地方,春季赏花、夏季摘果,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路,还带旺了当地的餐饮业和民宿业,收获了接二连三的好效益。
从过去村头的提篮小卖,到精心包装远销各地,一颗颗应季小果子的销售轨迹,折射出现代农业不断升级的活力。不断汇聚各方合力,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生鲜农产品卖得更红火,让乡亲们品尝更多丰收的甜蜜。(郁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