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华峰 摄/秦瑶
宁波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智联调研实践团队通过深入企业走访与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调研覆盖动力电池、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焦供应链协同、技术壁垒及本地化运营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
图 1 团队访谈企业工作人员
物流与供应链韧性不足成最大痛点
调研显示,30.18%的受访企业认为国际物流成本高、时效性差是出海首要难题,滚装船运力短缺与港口拥堵问题尤为突出。此外,26.42%的企业指出海外配套供应链不完善,依赖跨境运输导致成本攀升;16.98%的企业受核心原材料(如锂、钴)进口依赖度高、价格波动频繁的困扰。
政策与技术壁垒加剧市场准入门槛
报告指出,71.42%的企业受到海外政策变动的显著影响,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高合规成本。技术层面,32.61%的企业面临专利纠纷风险,28.26%需应对严苛的环保认证要求。市场准入方面,欧美高关税、东南亚本地化生产比例要求(超40%)等限制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本土化能力薄弱制约长期发展
调研团队发现,海外运营中本地化人才短缺(30.91%)、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成本高(27.27%)及地缘政治风险(21.82%)是主要障碍。此外,中资品牌在新兴市场认知度不足,超20%的企业因文化差异遭遇信任危机。
政企协同与创新合作成破局关键
针对上述挑战,调研团队提出多项建议:一是推动“中欧新能源专列”等物流通道建设,探索海外仓与本地配送模式;二是联合行业协会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如GB/T充电标准)国际互认;三是加强政企协作,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合规咨询等公共服务;四是深化与目标国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技术与管理人才。
图 2 访谈对象对于调研问卷的商讨
宁波工程学院调研团队认为,此次调研为行业提供了数据支撑与策略参考,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企业需求,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实现高质量“破浪出海”。